
網上畫廊成功之道
一年半不見,Alexander Errera ── 我叫他 Alex ── 依然記得我們首次見面是在上環的 Cafe O。那時候他的「網上畫廊」 Artshare.com 剛起步。我不看好。香港畫廊市場幾近飽和,連看得到的作品都賣得不好,我無法理解為何買家還要上網買看不到的畫。
結果 Artshare 首次「展覽」(也就是一個含作品圖片和資料的網頁)報捷,14 日內,「展出」的 11 件作品賣出 10 件,成交額 55 萬美元(約 429 萬港元)。其中僅一幅余友涵的 A Pocket Western Art History About Mao — Foreign Mao (Mondrian) (1999)就賣了 200,000 美元(約 156 萬港元)
其後一年半間,Artshare 辦過次展覽,當中不乏明星如王克平、楊詰蒼,與及正在上畫的鄭國谷。成功出售的展品高達 6 到 8 成,平均售價約為 25,000 美元(約 19.5 萬港元)。Alex 說總營業額是商業秘密,但從 Artshare 一共展出過 128 件作品估算,假設 7 成賣得出,那全年銷售數字便達 2,240,000 美元(約 1742 萬港元),算是非常不錯了。不要忘記,那只是一家新公司而已。
然而 Alex 並沒有把這些數字 Artshare 大鑼大鼓宣揚。關於這家公司,我接收到的資訊多數反而是它訪問了某藝術家、藝評人,又邀請了某收藏家、拍賣家寫專欄。在發放給用戶的 Newsletter 中,Artshare 也會挑一些重要的藝術新聞轉載。自家買賣卻談得不多。不知就裡的,恐怕會以為 Artshare 是一家傳媒機構。
最近 Artshare 又弄了一個 TNC──The New Circle 。那是一個環球新進藏家社群,每月舉辦兩到四次私人活動:聚會、晚宴、參觀美術館、工作室之類。同樣與買賣沒甚麼關係。
「不務正業」,卻又生意可觀,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關鍵在於建立社群,Alex 答得醒目。如果說網路世界與藝術市場有甚麼共通點,那就是對「社群」兩個字的重視。在藝術市場,社群關係非常重要。一宗買賣是否做得成,往往取決於雙方是否彼此信任,也就是說,「你是不是圈內人」。同樣道理,網路也是一個「社群」世界。由 facebook,到微博,到 twitter,每一個成功例子也在彰顯一個道理:得社群得天下。
Alex 心水清的就是這一點。由資訊發布到 TNC ,用意皆離不開建立信譽和關係網。事實上,就「關係」而言,Artshare 的起步堪稱完美。它在創辦時已獲多位名人擔任顧問,包括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Pearl Lam Galleries 主人林明珠與及 K11 老闆鄭志剛等。後台穩固後,Artshare 下一步要做的自然是建立自己的名聲了。從新聞站到收藏學會,這位曾於摩根士丹利工作但毅然離職創業的法國人,對自己的生意該如何發展,心裡有數。
「不過我們還在一直摸索,看看怎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做得更好。」Alex 說。摸索的時間多的是,他今年只有 27 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