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當代中國水墨大師李華弌:山水的語言
Art & Design

專訪當代中國水墨大師李華弌:山水的語言

對李華弌來說,山水畫是一種沒有教條和形式的語言,一種遠離塵世的意象。一如所有會呼吸,有生命的事物,山水畫從不止於千篇一律的臨摹與技巧、或是那些能被輕易歸類的風格再造。寄情自然,漫遊不可言傳的精神世界,才是畫的本質所在。

2008 年,李華弌的《秋山》在紐約創下中國當代水墨畫的最高拍賣成交價。然而他與水墨的故事不因數字而起。生於動盪的 1948 年,他從小愛執畫筆,6 歲已師從王一亭之子王季眉習畫。雖然自此與水墨結緣,他卻選擇接受西方藝術訓練。16 歲的他跟隨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張充仁,學習西方藝術理論和技巧。文革時,他成為負責政治宣傳的美術人員,足跡因而遍及名山大川。80 年代,他移居三藩市,獲得三藩市美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西方藝術的養分讓他培養出另闢蹊徑的美 學,卻終歸無法離開山水。


仙山——天景流,2014
紙本水墨,97 x 159cm

90 年代初,李華弌開始全身貫注山水畫創作。他受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有別於傳統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他往往先在紙 上潑墨,讓墨自然流動,再根據流動後的明暗效果開始創作。相比其他藝術形式,低調的山水畫一直是他的心之所在。「山水畫 的震撼力不是劍拔弩張,好大喜功,而是借景抒情,在面對自然中,虔誠的認識到自我的渺小,不是征服自然,是和諧相融。」他認為,所有山水繪畫的細節都不是在於細節,是以筆意、墨意來呈現情緒,讓人們解讀視覺焦點。這又彷彿呼應藝評人對他的解讀。年初他在香港季豐軒舉辦個展《Exotica》,年底又將推出自傳,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理解他的創作之旅。

以距離仰望山水
李華弌的畫作每每被評為與北宋山水畫緊密相連,乍看似是 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卻不是出於純粹的懷古。畫中沒有明顯的季節與人物主體,透着無盡又不知從何而起的抽象空間。筆端下帶有傳統北宋水墨的精細,但布局不是典型山水畫所呈現的完整全景。如《岸間蒼古》(2012)、《仙山——天景流》(2014)和《山水 月未秋》(2015)等作品源於他自 2007 年在中國各地的 遊歷,這些作品似是一幅幅經過剪裁、拼貼的相片,與自然保持着某種距離。那些被放大的細節使觀者走進窺探某處秘密桃花源 的狀態,他亦因而被視為融合傳統筆墨技法,和現代解構主義的當代水墨畫家。


山水 月未秋, 2015
紙本水墨,120 x 240cm

對於畫作中滲透解構主義,他不以為然。「我沒有考慮解構主義。想法是和風格相對而言的,輕人有時太注意風格不注意想法,但這應該是作為藝術家最根本的出發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想法應該高於一切、高於風格。2005 年我有緣結識陳佩秋老師,陳老師使我感動的是在山水創作中一直不斷的追求新的想法,當然此由東方哲學的基礎發展而來,雖然不同於西洋繪畫的概念藝術,但給予山水畫當代感的生命力,這對我的創作體悟也是新的動力。」

中國不可缺山水
李華弌鍾愛北宋的山水畫。無可否認,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技法已臻成熟,畫家以書法的筆意描寫出對自然的了 解,亦是他所嚮往的境界。「(北宋山水畫)最吸引我的是畫面呈現的意境、安靜,山水寄情,北宋人對山水的純淨,到心田的純淨,是最感動人的地方,不只是學習筆意技法,更應體會墨韻的力量,客觀純淨的表現出來。」 

他認為中國山水畫並非單是一種畫種,而是應該從宏觀角度欣賞的藝術形式。「水墨表現是寄情的,是很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理論中的水墨,正宗是山水畫,是抽象的名字,不是實景紀錄,幻象的世界。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下,不棄不捨不間斷的革新,但不可替代山水畫的位置。山水有當代山水,當代藝術發展這麼蓬勃,但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的身份,是中國藝術和當代藝術不可缺少的,這種身份的象徵是中國獨有的。」

追逐風景的人,不會因風景而停下腳步。自 2007 年以來,李華弌已走遍新疆和浙江等地的歷史遺跡。2015 年,他在黃山、齊雲山、九華山和天柱山等地徒步旅行長達一個月。他經歷過最美的風景始終是當下的每個瞬間。「如果風景用來寄情,它的美一定要和情緒符合。當離開每個景觀的時候,山水之美已不可言傳,如雲霧的飄動,時刻在變化,靈動流動的山水,每處都想再去回首,每一瞬間和空間的相融都創造新的意境。」萬變的畢竟是下筆者的心田。
崖間蒼古, 2012
紙本設色水墨, 86 x 204cm

2015 年,李華弌在黃山、齊雲山、九華山和天柱山等地徒步旅行長達一個月,此照片攝於中國湖北。

Graphics prepared by Charlie Lo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pecial thanks to Kwai Fung Hin Art Gallery

EXPLORE MORE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