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11 從建築和聲音出發

- 28 Apr 2016
一個針對感官,睇得、聽得又摸得的互動裝置藝術展覽《築·聽·覺(Urban Sense)》。藉着互動和參與,讓觀者走進藝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致力推動香港藝術發展的 K11 非常強調這點,月前邀請到跨領域建築設計事務所天之豊(SKY YUTAKA)創辦人李國欣和矢野豊策展,以及多個創作單位搞盡腦汁,包括國際級建築師、多媒體藝術家及本地音樂團隊,將商場不同角落打造成 7 個玩味十足的藝術現場,希望藉此探討城市中塑造香港成為獨特城市的自然元素及特性,並擴闊大眾對香港未來可能性的想像。眾作品中,最能觸動視覺神經的是貫穿中庭、橫跨 3 樓層,由北京建築設計公司——眾建築創作的《黃金泡泡(Golden Bubbles)》,金屬色氣囊反射場內四周的景物和途人,如萬花筒般,可從底部抬頭仰望,亦可搭乘自動電梯從高處觀賞,不同角度的感覺截然不同。
每刻都在奏出一場可一不可再的音樂盛宴,這點讓筆者認為《Myriad》最有趣。裝置由德國柏林景觀建築工作室 Topotek 1 及作曲家 Rebecca Saunders 制作,以 1,848 個排列整齊的音樂盒組成。音樂盒外表雖然一式一樣,但內置了不同的底板,觀眾只要一扭便可播放 45 首耳熟能詳的旋律,不同時間響起的古典音樂、西方流行音樂、慶典音樂、中國流行音樂、中國民謠及聖誕歌,交織成永不重複的「音樂會」。
甫走進漆黑的隧道,身心突然平靜下來。由竹子橫切面滲透出來的燈光時明時昏,隨着大家位置的轉換而改變,耳邊傳來陣陣的鼓聲。《竹·光·感》如同一條時空隧道,讓觀眾在瞬間從熱鬧擠擁的城市轉移到大自然,教人體驗難得的寧靜,也對逐漸消失的自然環境作出回應。
是次展覽破天荒地請來 6 個本地音樂創作,各自編制原聲音樂,觀眾登入網站後使可邊聽邊看展覽。與意同時,K11 亦首次為展覽提供數碼語音導航服務,只需掃描 QR code 並作出對應選擇(成人或兒童版本),便可更深入全面地解讀作品背後的種種,創造專屬個人的展覽體驗。
展期:即日起至 5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