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BANG T.O.P 親自拜會藝術大師 David Hockney

- 1 Feb 2017
韓國天團 BIG BANG 大哥 T.O.P 的入伍時間已經確定,將於 2017 年 2 月 9 日到忠清南道論山陸軍接受訓練。近月 5 子馬不停蹄到訪各地舉行粉絲見面會,與及上演「完全體」的最終章《BIGBANG10 THE CONCERT : 0.TO.10 FINAL IN SEOUL》。最懂得享受人生的 T.O.P,即使在非常緊湊的行程中,也不忙抽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喝葡萄酒、嚐美食、欣賞藝術品,甚至拜會藝術大師 David Hockney。 這位年屆 80 的精靈老人究竟是何方神聖?絕對令人好奇。
1 與 top 會面
與 T.O.P 會面
會面後 T.O.P 在 IG 私人戶口中上載了 3 張相有關的照片。從合照中可見,當紅偶像化身小粉絲,靦腆又恭敬地靠往大師旁。另一張是 T.O.P 在兩幅大型作品前拍照欣賞,並留下惹人猜度的 hashtag "#tttopcollection" 和 "✔+"。究竟在不久的將來,這兩幅作品會被移送到 T.O.P 的家中成為個人收藏,還是會否成為下次與蘇富比(Sotheby's)聯手策劃的「#TTTOP」的拍賣目標?至於第 3 張相中,T.O.P 高舉代表美國加洲酒莊 Kongsgaard The Judge 出產、達收藏級的酒瓶在大師新作前留影,暗示 Hockney 長年在加州創作的超然地位。
4 百變藝術家
百變藝術家
這位老人家令人愛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是他從不甘於現狀、不斷挑戰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生命力。作為 60 年代普普藝術運動(Pop Art)之一員,他貢獻良多,亦被譽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家之一。他成名很早,1962 年畢業於 Royal College of Art,隔年便舉行首個個人畫展,其時不過 26 歲。他風格多元,試過寫實主義,也試過新立體主義。創作媒體和技巧方面也不設限:最早期專注於油畫創作,後來涉獵版畫、亞加力繪畫 (acrylic),又曾以水彩作靈感,甚至嘗試照片拼貼畫(photo collage)。萬萬估不到,他還參予過歌劇的舞台設計,有時連戲服設計也摻一腳。更重要是,他的創作量也十分驚人;8 年間以 iPad 創作的作品已逾千幅。
2 科技先鋒
科技先鋒
科技影響各行各業的發展,藝術界也不例外。近年有不少新興流派也應運而生。以傳統藝術成名的 David Hockney 卻獨具慧眼,快人一步趕上潮流。在 Adobe Photoshop 還未面世的 1985 年,Hockney 便行用 Quantel Paintbox 繪圖系統作畫,直接在螢光幕上繪畫。來到 iPhone 和 iPad 成為主流後,自 2009 年他便採用當中的方程式 Brushes,工多藝熟,信手拈來的作品有人物肖像、靜物、風景,動輒數以百計。現在即日起至 2017 年 3 月17 日於墨爾本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舉行的展覽《David Hockney: Current》便展示了逾 600 幅 Hockney 的數碼畫作。
3 英倫紳士
英倫紳士
Hockney 出生成長於西約克郡(West Yorkshire)上的小鎮 Bradford 是聯合國認證全球首座電影之都。先天擁有英國人的紳士基因外,相必自小亦受到周邊文化的影響,耳濡目染下培養出一股文青氣質。作為藝術家,審美眼光自是異於常人。對於穿着打扮,他從來一絲不拘。年輕時一副公子模樣,官仔骨骨中帶點叛逆,從那件粉藍色毛衣配圓形粗框眼鏡的造型,可推測他往時應該頗姿正。迄今年屆 80 高齡的他也沒有鬆懈,每每出席重要場合依然悉心打扮,識別度很高的紅領呔,加頂畫家帽,最瀟灑不過。
7 「大」的存在感
「大」的存在感
Hockney 曾指出,繪畫的本意是讓人更清楚地觀看世界。而「大」是他說故事的方式。「這是關於『大』的事情。你可以畫得更大,我們也可以把照片、錄像,所有與繪圖相關的造得更大。」云云畫作中實體尺寸最大的作品《Bigger Trees Near Warter》,足足有40 英尺長 、15 英尺高,於 2007 年展出於 Royal Academy,後捐贈予 Tate Gallery 作藏品。至於他近年醉心於的 iPad 作品,不少以會打印成大形印刷品為前提。「我認為iPad 是新的藝術形式,比石版畫好多了。噴墨打印效果更生動,顏色也天持久,雖然顏料的用量很大。 但當它們(印刷品)做得愈大時,愈不會褪色,也不會起格。」去年 11 月 Taschen 替他推出了一本「巨著」《David Hockney: A Bigger Book》,厚達 500 頁的限量版巨型圖書,安放在由 Marc Newson 設計的三原色三腳書架簽名版上,限量發行 1 萬本,售價 $2,500 美元。「我確信這本書會至少流傳上百年,」Hockney 確信。
6 有價有市
有價有市
繼 Lucian Freud 後,Hockney 是第 2 位被英國女王頒發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的藝術家。而透過拍賣市場的成交額,他的「價值」更加可見一斑。適逢今年為 Hockney 的 80 歲大壽,自去起 9 月起英國 Tate 便為他舉辦大型回顧展,聲勢一時無倆。去年 11 月的蘇富比紐約秋拍上,於 2006 年創作的大形作品《Woldgate Woods, 24, 25, and 26 October 2006》以 1,171 萬美元破紀錄成交。至於另一幅名作《The Splash》(1966 年)於 2006 年在蘇富比倫敦春拍上,被香港超級富豪「 大劉」 劉鑾雄以 292 萬英鎊投得。難怪被視為在世的英國藝術家之中叫座力最高之一人。
5 我敢我愛
我敢我愛
同性之愛的題材經常出現在 Hockney 的作品中,而他更是歐美藝術史上首位公開地把藝術作為表現工具的男同性戀藝術家。他藉着肖像畫探討同性戀的本質,將同性戀者的生活以正常、平白的描述方式呈現,對於這種有別於父權主義社會、擺脫傳統道德枷鎖的人生表示響往。他為人所共知的感情事 有二:一是 1966年 Hockney 任教於 UCLA 時,與藝術系學生 Peter Schlesinger 譜出同性的師生愛;二是相愛 24 年的 John Fitzherbert,即使分手亦是朋友,一同在位於 Bridlington 的居所住了 5 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