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 May 2023
相約與身在英國的歐凱怡 (Gillian Au Howard) 視像通話,香港的下午時間在她那邊是早晨,隔着半個地球她與我們分享對藝術的熱愛,鏡頭前的Gillian 侃侃而談她創辦 Digital Art Fair 的理念,鏡頭外有時傳來稚子的童言童語,Gillian 不時低聲安撫他們。可以想像身為兩子之母的 Gillian 平日也是這樣周旋在工作與家庭之間,而她一手一腳創立的 Digital Art Fair 除了因為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也為了下一代的將來。

科技與藝術的聯合
還記得兩年前NFT橫空出世,一夜間Web3.0、 Blockchain、NFT成為最紅潮語,一個個明星潮人的社 交帳戶頭像都變成了一隻卡通猴子。對於新興科技, 有些人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看到金澄澄的「錢 途」,也有不少人像看天外來客一樣,沒辦法搞得懂 當中門路,也有些人站得遠遠,抱持觀望態度,而 Gillian可以說是這一場浪潮的幕後推手,把原本屬於小 眾的技術帶到藝術界,與本地公眾連結。 不同於傳統的藝術 展覽,於2020年首次舉 行的Digital Art Fair是香 港首個展示最新的、不 同類型的數碼藝術為主 的展覽,為本地文化藝 術界帶來衝擊,自舉辦 首屆起就叫好又叫座。 到底Digital Art Fair因何 而誕生?創辦人Gillian 由 1 8 歲開始就在畫廊 工作,多年來面對的都 是較為傳統的藝術作 品,像油畫、雕塑、相 片等等,一般傳統畫廊 就是在白牆掛上畫或雕 塑品,正正經經。及至 2018年Gillian跟丈夫搬到 英國,剛生完孩子的她 暫停了工作決定進修, 於蘇富比修讀Globle Art Business課程時學習到 Blockchain技術,發現原 來科技可以應用於藝術 方面,但當時一切尚在 理論階段,在現實中未 曾有實際例子,於是勾 起了她極大的好奇心。 Gillian說:「我相當 好奇這種技術應用在現 實的藝術界中會是怎樣 的,於是我不停地做資料搜集、看書,甚至向大學時 修讀計算機科學的丈夫請教,想知道更多有關這方面 的資訊。我是那種會一直一直尋找,直至找到答案才 會停下來的人。」期間她接觸到NFT世界,「那時候的 NFT與現實世界是脫離的,它與藝術界也完全沒有連 結,但以我接觸藝術品多年的經驗,從那些digital art及 NFT背後都有故事,不只是一張張jpeg檔案這麼簡單。 我認為digital art是個很有力量的媒介,像projection art或immersive art沉浸式藝術裝置,它們有光影和配樂加 持,帶來的震撼會比傳統藝術品更大。」 的確,日本 的teamlab就是很好的例子,除了光影、音響效果,觀 眾更能與藝術裝置進行互動,打破傳統藝術的界限, 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吸引不少遊客入場欣賞及打 卡,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

藝術的無用之用
追求創新是藝術家應有的態度,「我在倫敦看畫 展、看愛丁堡藝術節、 柏林藝術家的裝置藝 術,發現他們的作品相 當有創意,反觀香港的 畫廊依然一成不變,只 有少數願意跳出框框, 我不明白為甚麼沒有人 推廣digital art及NFT? 我想為香港帶來一點創 意,於是決定自己落手 落腳做。」生於斯長於 斯,Gillian對她的根有 不能割捨的愛,「我真 係好鍾意香港」,這句 話雖然老土,但也是她 的心底話,「作為香港 人、作為一個母親,我 希望為這個城市帶來多 一點文化氛圍,其實藝 術並不是毫無用處的, 它對於個人及社會都有 十分重要的影響。」 大多數人都把藝術 架於高高在上的雲端, 認為它可遠觀而不可 褻玩,但藝術的面貌何 其多樣。Gillian說道: 「Performing arts如舞 蹈、音樂統統都是藝 術,不一定要花一大筆 錢,下班後約朋友去酒 吧聽Jazz表演,可讓人心情愉快,藝術和文化自有其作 用,藝術能帶來快樂。」套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說 法:藝術的作用是令人類達至精神層面的滿足。於香 港這個物慾橫流、信奉經濟至上的城市,文化與藝術 是何其蒼白而不足道,慶幸有人想為這城市帶來一點 點不同的色彩,「我們總不能不停的購物,在買手袋 和買手錶之餘,也可以去聽音樂會,欣賞一下藝術品 吧!」Gillian笑道。
為下一代鋪路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藝術家。」Gillian分享她 的經歷,「記得7、8歲時我有一本小小的藝術書,名 叫《100件你要知道的藝術品》之類,裏面有大衛像、 《最後的晚餐》等名作,作為在傳統中國社會長大的 小孩,在書中首次看到沒有穿衣服的裸體人像,震撼 了我的小小心靈!覺得內容好得意,我好喜歡這本小 書,常常帶着它到處去。後來我跟爸爸說長大要成為 藝術家,爸爸說做藝術家會餓肚子、會瞓街。做藝術 家難以成名,而女孩子更加難在男權社會、在藝術界 出人頭地.....藝術家之路得不到家人支持,於是我決定 當個賣畫的人。可是到我長大及成為人母後,我發現 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為甚麼香港的年輕人不能有創 意?為甚麼不能做藝術家?我想改變社會對『年輕的 藝術家是沒有發展機會的』這種固有想法。」 Gillian在畫廊工作多年,十分明白年輕藝術家要 得到賞識是相當困難的,大畫廊都不太願意花時間和 資源投放在寂寂無名的年輕藝術家身上,「要推廣新 晉藝術家,最少要花3、4年時間去栽培和推廣,替他 辦展覽、寫簡介等等,香港的畫廊都不願意去做這種 事,因為成本太高了,與其投資在不一定有回報的新 人身上,他們寧可選擇賣有價有市的Andy Warhol。」 說來說去,也就是土地供應的問題,經濟發展是硬道 理,可是這樣發展下去這 個城市就真真是「窮得只 淨下錢」了,Gillian不忍 看到這種現象,「如果社 會只以利益行頭,再沒有 人教育下一代有創意是可 以的,喜歡藝術文化是值 得慶幸的事情,沒有選擇 的年輕人就只懂得購物, 慢慢失去對文化藝術的追 求,社會因此變得物質 化。」Gillian看到香港在 文化藝術方面有着很大的 缺失,「藝術對個人的思 想有好重要的影響。我覺 得喜歡欣賞舞蹈、音樂、 看畫的人,通常思想都比 較開放和有創意,不容易 精神緊張,我覺得香港人 神情緊張的原因也許正是 如此。所以我好想為這裏 做點事,比起每日安坐於 畫廊中,雖然舉辦Digital Art Fair真的辛苦一百 倍、一千倍, 卻令我感到非常開心。」

虛擬世界的虛擬藝術
談到Digital Art Fair與傳統藝術展有何不同之處, Gillian如數家珍說:「除了AR、VR技術,還有很多 需要screen display的藝術品,而當中immersive art沉 浸式藝術能做到令人感到置身在畫中的效果,是傳統 畫作營造不到,只有科技能夠帶來的嶄新體驗。可以 說digital art的好處就是令人能夠身處在藝術品之中。 就像當今digital art範疇其中一位最傑出的藝術家Refik Anadol的作品,就最能衝擊到一般人對藝術的既有概 念。我相信藝術不單有物質化的一面,更多的是關於 文化修養,是在於擁有去欣賞的心態,無關貧或富之 事,所有人都可以在觀賞藝術品的過程中,感到享受 或被感動。很多digital art帶來的體驗正正是不能夠買得 到,拎得走的。」誠然,並非塵世間所有東西能簡單 粗暴地以價格去衡量。 再者,digital art還有背後牽涉到blockchain科技, Gillian解釋:「簡單來說就是於網上能尋找到這些藝 術品的交易紀錄,像買賣日期、交易金額等資料。」 來勢洶洶,不可逆轉的Web 3.0來臨,為何當中的 blockchain技術最先影響的竟是藝術界?Gillian為我們 解惑:「其實也是因為錢。拍賣行經常以天價把賣出 藝術品,但其實大部分藝術家對於這種交易都又愛又 恨。原因是藝術家把作品賣去畫廊,畫廊把這件藝術 品賣給買家,所得收益一 般都與藝術家平分,藝術 品經幾次轉手後,落到拍 賣行手上,然後被高價賣 出。然而,藝術家除了第 一筆收益外,之後就再沒 有獲得半分錢——即使他 的作品被炒到幾千萬元的 天價。這正正是在傳統藝 術界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 題。雖然英美的藝術協會 都有條例要求藝術品在轉 手時,需支付10%抽成給 原創者,可惜在實際操作 上有難度,無法追尋買家 身份。而blockchain技術 就解決到這個問題,比如 簽署了smart contract後所 有條款及觸發抽成交易都 會自動操作,作品每次轉 手交易,藝術家都能在網 上自動獲得分成,成功解 決了不公平現象。」
同時,社交媒體的發展讓藝術家在 Instagram、Twitter上自我宣傳,輕易 接觸世界各地的粉絲,就算是新晉藝術 家也有機會成名,買賣可直接在網上進 行,不用靠畫廊做中間人,更不用付分 成;多得加密貨幣如Bitcon、Ethereum 的出現,令digital art交易更為便捷,一 切都在網上交易,不用像傳統買賣一樣 需通過銀行入帳轉帳,若雙方有地域差 異更要等幾個工作天才能完成交易, 科技令一切都變得簡單多了。Gillian補 充:「Web 3.0更可配合AR、VR的運 用,發展至今就算不戴上VR眼鏡去瀏覽 網站,也可體驗到超高清的立體影像。 我覺得Web 3.0對藝術界的影響和改 變,現階段只是起步,不久的將來它勢 必成為全球大流行的爆發點。」

最理想的平衡
身為創辦人的Gillian一手一腳由零 開始籌備Digital Art Fair,最初有這個 想法時,她正懷孕三個月,行動力極 高的她已經着手尋到合適的辦公室, 但丈夫勸告她等孩子出生後再想Digital Art Fair,Gillian笑說:「直到生產前一 天我還在心心念念Digital Art Fair,跟 丈夫說『那間辦公室還在待租!』然後 孩子出生後三星期,我立即聯絡經紀把 辦公室租下來了。」十分好奇Gillian如 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她說:「我有兩個 孩子,分別5歲及2歲,作為母親不能 時常陪伴孩子,一定會感到內疚,但我 認為首先我要成為一個快樂的母親,孩 子才會快樂。有些母親每日伴在孩子身 邊就是她最大的快樂,我十分敬佩放棄 事業的全職媽媽,但我是事業和家庭兩 樣都想要的人,如果我不能在藝術界工 作,我會不快樂;我認為工作令我快 樂,也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作 為香港英國兩邊走的大忙人,幸好Gillian身邊擁有神 隊友,大部分時候都在家工作的丈夫,二人互相配合 把四口之家經營得幸福溫馨。 經常把「開心」兩字掛在口邊的Gillian,去年年尾 遇上壓力爆煲的狀況,「那時經濟環境不太好,又正 在辦一年一次的展覽,展覽前4個月都會十分忙碌,每 天都工作18小時,壓力很大。我的減壓方法是做大量 運動,去健身房舉重、練習瑜伽及冥想,也會去聽音 樂會,參選畫廊等等。每個人喜歡做的事情,令自己 開心方法都不一樣,我覺得找到令自己開心的方法好緊要。」當局者迷,要懂得自己想做甚麼、懂得自己 怎樣才會快樂,在壓力大時更要懂得放下工作,抽時 間做運動去放鬆心情,做令自己開心的事。看似再簡 單不過的操作,學得懂的又有幾多個?找到工作與心 理健康的平衡;找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絕對是最令 人羨慕的理想人生狀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