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伊朗的藝術視野—A Postcard from Persia

- 24 May 2015
說起伊朗,你或許會聯想起伊斯蘭教,還有哈馬斯政治,及一件件人道不公事件,政治以外,伊朗最出名的是電影,其實,當地藝術在打壓之下,也充滿著生機。Galerie Huit 帶來了 5 位 up and coming 及具有名氣的藝術家: Ali Esmaeilipour、Darvish Fakhr、Farsad Labbauf、Jamshid Haghighat Shenas 及 Mohsen Jamalinik,以「A Postcard from Persia」之名登陸香江,宣揚伊朗的軟實力,以畫作分享波斯傳統價值,重新定義國家身份。
Jamshid Haghighat Shenas 的作品。圖中的幾何圖案、色階表均代表人類對知識的追求,這亦將 Jamshid 的道德及價值觀放大放映。Tetrahedon、立方體及方呔單車也是對世界大同價值觀的無聲控訴。
左圖為 Ali Esmaeilipour 的 Everybody's Life Series #1,右圖為 Farsad Labbauf 的 Smile。
Esmaeilipour 的作品畫是作者自身世界觀的投射,地球儀、白鴿等普世價值,跟常出現於他作品中的 cross-word puzzle 放在櫃頂,而波斯地毯卻收於抽屜之內,這是他以局外人(或外國人)的目光,審視生活的描寫。Farsad Labbauf 愛以仿如波斯書法圖案繪出大圖畫,代表成長共同價值,亦代表新年青一世。面龐缺少了的勾勒線段,有著對畫中主角性格模糊的指控。
左圖為 Darvish Fakhr 的 Tamiz,右圖為 Mohsen Jamalinik 的作品。
Darvish Fakhr 的作品如照片般寫實迫真,圖中的往往紀錄低極權政權下的人民生活,折錄出沒趣又重覆的活動。圖中的中年婦人就墨墨地清潔牆上的塗鴉,但她心中所想,又有何人知?又有何人想知?
Mohsen Jamalinik 的抽象畫作隱瞞著不同伊朗文字符號,仔細留意不難發現:urns、flora 及 fauna 等字母。他愛以畫作表達自己對波斯文明的期盼及驕傲,看似散亂的大樹,結出核心價值,是世界傳統的重要骨幹。
A Postcard from Persia
地點: Galerie Huit (G/F & 1/F, Shop 2, SOHO 189, No. 189 Queen’s Road West, Sheung Wan, Hong Kong)
開放日期:2015 年 6 月 16 日至 8 月 5 日
開放時間:11am - 7pm (公眾假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