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的展覽

- 4 Mar 2016
M+ 視覺文化博物館在即日起至 4 月 5 日期間在位於太古坊的 ArtisTree 舉行名為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的展覽,筆者於週末前往參觀,前來欣賞的人出奇地多,原來香港大眾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深感興趣,還是大家對 M+ 遙遙無期的落成日子不抱大希望,想趁機先睹為快,觀賞著名藏家 Dr.Uli Sigg 花上多年建立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Yu Youhan. Chairman Mao in Discussion with the Peasants of Shaoshan 1999. Copyright and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覽以 「1974-1989、 1990-1999及2000-2012」 3 個時期來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40年的發展。第一個時期 (1974-1989) 的藝術家受文化大革命影響,作品滲透有關當時政治及社會面貌的濃厚元素,不少藝術家自發組織團體,如無名畫會、廈門達達及由張培力及耿建翌等藝術家於 1986 年在杭州組成的池社。第二個時期 (1990-1999) 的中國經歷經濟改革開放、城市化和市場化,曾梵志著名的面具系列正在這個時期誕生,他於 1990 年代初搬到北京居住,對於急速的城市化感到驚訝,他的這系列作品以偽裝為主題,畫中人均戴上一式一樣的面具。與此同時,不少藝術家感到市場化對藝術的侵蝕而開始嘗試不同媒介的創作,如希克收藏之一的宋冬攝影作品,紀錄了藝術家在 90 年代的行為藝術。
Zhang Xiaogang. Bloodline Series- Big Family No.17-1988 .Copyright and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第三個時期 (2000-2012) 被稱為後奧運時代,年輕藝術家開始尋找當代藝術及傳統價值的關係。加上汶川大地震和全球經濟危機暴露了社會中的矛盾和不公平現象,與 80 年代強調改革開放的氣候截然不同。
Yangjiang Group. Calligraphy Peach Blossoms Garden 2004. Copyright and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覽日期:由即日起至 4 月 5 日
地點:ArtisTree
香港鰂魚涌太古坊康和大廈 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