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定義,每個時代都不同。唐代人愛圓潤,明顯跟現代人的審美觀不一樣。不過,在畫壇卻有不少作品以美人為題材,這些「美人」直到現在仍然令人驚豔,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當然是其中之一,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德拉圖爾《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全身像》等等也是非常著名的「美人」,您又認識多少個?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於 17 世紀完成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光影分明的運用、黑色的背景與少女藍黃色的頭巾及衣裳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畫中人回眸一瞬的美態。畫中的光線集中在少女的面部,因此她那純真的眼神、潤澤的櫻唇就成為整幅畫的重點,當然還有她戴著的那顆珍珠耳環。這幅畫作也啟發了電影界拍攝同名電影,然而畫中人的身份至今仍是個謎,有人認為她是作者的女兒瑪麗亞。作品現藏於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中。

《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全身像》(Full-length portrait of the Marquise de Pompadour)是法國畫家德拉圖爾(Maurice-Quentin DELATOUR)的作品,畫中人蓬帕杜爾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是叱咤法國的女人權貴,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情婦,也是他的摯友。在畫中,環繞她身邊的是象徵文學、音樂、天文學及雕塑藝術的各種物品,這與她接受過良好教育有關。而侯爵夫人所穿的法式衣裙是 1750 年最流行的款式,加上裝潢精緻的房間,反映出主角愛炫耀的心態。而這幅畫,正是她邀請德拉圖爾為她度身訂制的。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畫中央的正是希臘女神維納斯,整幅畫作是在描述她赤著身子誕生的情況。畫作左邊的是風之神吹氣把維納斯送到岸上,而右邊的是季節女神拿著華服,正要為維納斯裝扮。波提切利以精緻的輪廓線條來繪畫維納斯,塑造出她優雅從容的樣子,身體線條柔美。畫作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中。

《蒙娜麗娜》(Mona Lisa)那神秘的微笑是被公認為美麗的,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畫中人蒙娜麗莎到底是誰,至今仍未有確切的說法,但普遍較多人相信她是佛羅倫斯富商的妻子。這幅畫是意大利最早期的一幅半身像,達文西以金字塔結構來畫畫,她似笑非笑的神態至今仍叫人著迷,有學者指是達文西利用了眼睛的錯覺而導致有這樣的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是看畫人的心理影響。不管是什麼原因,蒙娜麗莎的微笑仍然吸引很多人研究,不少人專程到羅浮宮朝聖。

《大宮女》(Grande Odalisque)是法國畫家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在 1814 年的作品,畫中人是土耳其內宮的一個宮女,她受命赤裸身體來擔任模特兒,而要求安格爾繪畫這幅畫的是拿破崙的妹妹、那不勒斯王國王后。畫中宮女身形修長,回眸微笑流露出優雅的美態。但後世也有人批評說宮女的身體比例過長,安格爾的學生則為老師解說,認為只有這樣才可表現出柔媚的美態,突出宮女骨肉均稱的細膩之處。現時作品藏於羅浮宮。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另一重要作品《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與《蒙娜麗莎》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賣弄著一種神秘感。畫中人是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切奇利婭.加萊拉尼,畫這畫的時候,切奇利婭.加萊拉尼只有 16 歲。這幅畫吸引之處在於光暗及線條,襯托出畫中人柔美的面孔。因她美麗的臉龐和學識,備受米蘭公爵寵愛。聞說畫作原本沒有銀鼠,經達文西幾次的改動,才改成今日的模樣。

俄國畫家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伊(Ivan Nikolaevich Kramskoi)一生雖短,但畫過不少出色的作品,其中這一幅《無名女人郎》特別之處在於畫中的女人是虛構的,據說是克拉姆斯柯伊為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所畫,畫中人正是小說主角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雖說是虛構人物,克拉姆斯柯伊卻繪得栩栩如生,她眉宇之間流露出傲慢的神態,在白雪背景及一身黑衣裳打扮的襯托下,更顯得她冷酷高傲,恰如小說的描述。

印象派大師莫奈(Claude Monet)筆下這幅《撐傘的女人》(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雖看不清畫中女人的面容,莫奈卻捕捉到她在微風中走動,從容不迫、回眸一看的優美神態。畫中的女人是莫奈的妻子卡蜜兒,旁邊則是他的兒子。莫奈以大膽的筆觸繪畫妻子的長裙,令人物更添動感,整幅畫用上大自然的顏色,予人一種寧靜的感覺,是莫奈多幅人像畫中最出色的一幅。

這幅繪於 1888 年的畫作《薩露瑟姑娘》(The Lady of Shalott),是英國畫家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的作品,這是根據英國大詩人丁尼生的詩句畫成的,雖然不是真有其人,但畫面有一種蕭瑟的感覺,坐在船上的少女表情憂戚,因為她正解開鐵鍊,即將要躺下,在船上度過她的最後時刻。她那種悲傷的美態,是淡淡的,沒有強烈的掙扎,更叫人心中戚戚然。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所描繪的是一個熱鬧、交際的場面,可是畫中央的女人卻與場景相反,在她的面部表情中流露出一種憂鬱,彷彿若有所思。有人認為畫中央的女人是酒吧服務員,也有人認為是妓女,但無論她的身份是誰,她那雙空洞的眼睛表現出一種冷淡的美感。
Photo courtesy of Internet
Graphic prepared by Jun Chong